【余光中教授追思紀念特輯 1928-2017

【2017余光中詩文多媒體創作競賽】

余學研究---論文
Dublin Core 欄位和內容
欄位名稱資料內容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theys_000123
Title(題名)翻譯美學的文化考量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翻譯、審美批評、 譯者主體、審美價值、 Translation、 Aesthetic criticism、 Translator-as-subject、 Aesthetic values
Description(描述)翻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哲學活動,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行為,皆可稱之為哲學活動。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是一種創造活動,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哲學活動。和其他文學創作活動一樣,翻譯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哲學活動滲透于整個翻譯的過程。美學是研究人的感性的科學,是研究美的科學。文學與美學有著不解之緣,而中國的美學對中國翻譯理論的影響尤甚。一部中國的翻譯史堪比一部翻譯美學史。翻譯美學是美學與翻譯的結合,是用美學的基本原理,剖析、闡釋和探究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包涵審美客體(原作品,譯文作品)的審美構成、主體(譯者和讀者)的能動作用、審美主體和客體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翻譯中審美再現的手段和類型、翻譯美學的標準等。語言歷史與文化的歷史相輔而行,語言翻譯的過程也是文化翻譯的過程,文化翻譯的辯證法就是從文化客體的翻譯到文化自我的構建。中國傳統的譯論映射出哲學、美學與翻譯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論文綜觀中國翻譯美學與語用學翻譯美學的哲學—美學思想,探索語用學翻譯美學的審美主體和客體、審美的認知圖式與審美再現原則、文化美學與文化傳真、靈感翻譯美學、語用學翻譯美學綜觀,提出中國語用學翻譯美學正走向動態的理性的語用意義、語用價值與語用美學的高度統一。在美學的熏陶下,中國優秀的翻譯家們不遺余力地譯介外國優秀作品,同時也把中國的文化文學作品推向世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美學理論。本論文討論了歷代譯者對中國美學的傳承與開拓,從中提煉出中國翻譯美學的精華,即要保持譯作之美應達到務忠實,求暢達,重神韻,創意境,并以此作為本論文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譯例分析。許淵沖、鄭振鐸、冰心譯的詩詞力圖保持原文語言之美,尤其是意美,音美,形美,接近其神韻,重構其意境,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本文作者欲借助總結的中國翻譯美學理論精華,以許譯詩詞為例,分析翻譯中的美學特質,研究賞析翻譯之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翻譯中重構語言神韻。根據翻譯美學的原理,從美學視角分析楊憲益、霍克思的《紅樓夢》英譯本,比較鄭振鐸和冰心的泰戈爾詩歌譯本,探索譯者如何在文學翻譯中再現原文的藝術美,即文學美、音樂美。文學語用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特殊的審美過程,在這個審美過程中,譯者要想把原文的審美價值轉化到譯文中去,應站在讀者的審美立場,認真考慮文化傳統、語言表達和靈感創新這三個方面,從而讓讀者真正地體會到原文的審美價值和語用價值。人的審美屬性使人的審美體驗無處不在,然而,人的審美體驗又各有差異。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不僅表現在形式上也表現在內容上。不同的審美取向產生不同的審美結果,針對文學作品的兩個關鍵屬性——語言和文學的審美視角,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了譯者的審美取向對其風格的影響。譯者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哲學和文化視角來看,譯者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維,文化立場和價值觀的個體,其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會在從選擇原語文本、制定翻譯策略、解決翻譯困難、到追求翻譯目的的整個過程中得到體現。譯者作為個體在某些時候對翻譯過程和翻譯結果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而譯者作為一個群體在譯介原語文化和豐富譯語文化,從而推進人類文化的整體歷史進程上發揮著重大作用。然而迄今為止在翻譯理論中有關于譯者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深厚的體系。譯者的語言能力和翻譯技巧還是翻譯評論中較為關注的話題,而較深入的探討則停留在譯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建構和顛覆文化的作用這一層面。本論文就譯者的主體性因素如態度、動機、文化價值觀念、偏見、目的和其本身的歷史性等對翻譯過程、譯文和譯語文化的影響進行全面的研究,希望能夠較為深入地描述譯者及其主體性的工作機制,從而推動對翻譯活動本質的進一步理解。從哲學與文化視角探討譯者的制約因素是本論文的最大論域,近幾年來,隨著翻譯主體性、主體間性以及與譯者風格批評相關的學科理論的迅速發展、風格批評手段的先進化、科學化,使譯者風格批評理論體系的建構水到渠成。論文第一章探討了中西方翻譯美學的淵源與發展歷程;第二章從語用學視角探索翻譯美學再現和轉換過程,對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創造、文化轉譯、文化信息熵化和文化補償作了深入研究;第三章從文學翻譯審美意識形態生產、轉換與超越層面對文學翻譯與接受進行考證,筆者還嘗試搭建了一個譯者風格批評的理論框架。包括:翻譯目的與譯者風格、譯學意識形態與譯者風格、風格可譯性與信達雅的再認識、譯文的接受者與譯者風格、譯者的審美取向與譯者風格。在譯學意識形態與譯者風格中,首先探討了譯學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以此明確譯學意識形態的內涵以及與譯者風格的關系,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論證了譯學意識形態中的主流文化認同和主流審美取向對譯者風格和譯文接受的制約與影響作用。從理論上厘清了翻譯思想與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的關系,探究了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對譯者風格的直接制約作用,最后以著名翻譯家嚴復、林紓、傅雷、朱生豪、魯迅、余光中為例,從實踐上進一步闡釋了翻譯目的對譯者風格制約作用,譯者的翻譯思想與譯者風格的關系,本章還梳理了翻譯目的論的代表性觀點,列舉了翻譯史上翻譯目的左右翻譯實踐的事實,旨在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證翻譯目的對翻譯活動的影響;論文還討論了幾組核心的人際關系,即譯者和贊助人,譯者和作者,譯者和接受者以及譯者和譯者自身之間的關系。譯者在處理這些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立場、視界、態度、目的、能力、經驗和歷史局限性都是譯者主體性的重要表現。筆者發現,翻譯是譯者有意識地實現完善自身和完成身份認同的一種手段。譯者通過翻譯實現情感、文化和自身追求的實現。第四章從語言哲學觀層面對翻譯審美批評、審美批評標準、審美批評共識、翻譯批評思潮轉向進行了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指出了中西語境下中國翻譯批評發展策略。文章最后是結論部分。中國現代美學迄今為止已有百年歷史,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我們要根據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特征、價值取向等特點,結合自己的傳統文化,不斷融合與創新,使翻譯美學的研究富有生命力。我們認為,中西譯論主要可以分成以語言學、語用學為基礎的科學論和以文藝學、接受美學為基礎的藝術論兩大取向,今后譯論的研究方向應當是科學論與藝術論相融合,既關注雙語內容與形式間的語言分析,也關注人在翻譯過程中的能動作用。由此,科學論者也無法排除語言的主觀藝術創造性,以及對它的藝術觀。筆者認為,構建譯論純粹客觀外在的規律是個美麗的神話,譯論的科學性無處不涉及藝術再現和主觀創造性。未來譯學理論指向的是一種科學的語言藝術觀,而藝術觀其實也是詮釋語言藝術的科學觀。語言翻譯的科學性是以其藝術性為本質和內涵的,科學性又是藝術性的升華與提高。中國的翻譯美學發展正是在這種張力當中不斷取得平衡與發展的。中國當代翻譯美學立足于中國傳統譯論,并對之進行現代轉換,吸收西方譯論的研究和論證方法,借鑒現代美學的基本理論和結構框架來闡釋翻譯的機制和功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跨學科特點的、有別于西方翻譯理論模式的翻譯研究學派,使中國的翻譯理論帶上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翻譯美學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它體現著中國譯學的發展和創新,有利于中國翻譯理論在世界翻譯理論界占有一席之地。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博士論文-謝華
Source(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2011-大陸
Relation(關聯)資料來源: 《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
Creator(著作者)國立中山大學
Publisher(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Contributor(貢獻者)國立中山大學
Rights(管理權)國立中山大學
Format(資料格式)頁數:
Language(語言)中文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2014-07-31
EditionDate(編修日期)2015-09-30

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版權聲明     瀏覽人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