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fier(館藏號) | nsysu_yu_lit_theys_000131 |
Title(題名) | 再生與流變 |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 | 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古典主義、再生、 文化守成、理性、 classicism、 revival、 cultural conservatism、 rationality |
Description(描述) | 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思潮,是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發展史上頗有“意味”的事件,值得重視和研討。隨著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推進和深入,它已日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從總體上看,迄今為止,這一課題尚未得到系統翔實的研究,很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在充分吸收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的任務和預設目標是:梳理出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線索,描述其歷史面貌及基本特征,對這一文學思潮進行文化、美學定位。按照人們通常的解釋,古典主義大致可分為狹義、廣義兩種。狹義的古典主義特指十七、十八世紀以法國為中心波及當時整個歐洲的文藝運動和思潮;廣義的古典主義指一種人類基本的文學精神和審美理想,調和矛盾沖突、追求和諧平衡、講究恰當適度為其主要特征,傳統、權威、節制、均衡、規范等是其常用話語。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文學精神和美學傾向,古典主義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中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現,現代中國文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激烈變革、轉型的語境里,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雖然位居邊緣,難以成為大潮和主流,但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間,時隱時現、不絕如縷。現代中國文學伊始,即有學衡派的倡導;稍后,經新月派理論發言人梁實秋的大力宣揚,古典主義得以更深廣地介入現代中國文學。學衡派和梁實秋可以說是古典主義自覺的理論代表,在其文化立場、審美理想和理論形態上均有所表現,新月派、京派的理論和創作也體現了古典主義的某些特征,錢鐘書以及九葉詩人中的袁可嘉、唐湜等、直至余光中,他們的文學思想與古典主義也不乏相通之處。從學衡派的注重道德內容到新月派的注重格律,再到京派強調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走過了一個從片面到綜合,從偏執到較為圓熟,從單純的理論構建到滲透、參與創作實踐的過程。古典主義強調普遍恒久的文學因素,但也在立足于其基本原則、精神的前提下,針對具體的文學“場景”謀求著變革。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本質上是“現代”的產物,它為后發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所必然生成的文化守成主義提供了合適的文學敘事,其積極意義不能抹煞。與其他文學思潮一樣,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也是古今中外文學碰撞交融的結果。它的生成受到了西方觀念尤其是西方古典主義決定性和淵源性的強勢影響。同時,它又是在現代中國的文化境遇和現實語境中產生、發展的,與西方古典主義生成的背景和空間有根本上的不同,因而在文學的主題、旨趣、風范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完全按照西方文學思潮的流變和模式來解釋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顯然行不通。它與其說是移植,毋寧說是整合、重構,當然不是西方古典主義原封不動的搬運與復制,而是一種新的合成或曰“再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我把“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作為現代中國文學繁復、多元格局中的一支潮流來對待,把它置于與其他文學潮流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力圖在與其他文學思潮的對話、比較中來呈現、審視其特征。本文試圖把宏觀考察與微觀透視、接受-影響研究與平行比較研究結合起來,既注意西方古典主義的強大影響,又充分考慮到由自身經驗所生發出的古典主義精神。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克羅齊的這句名言自然是有道理的,要復現原生態的歷史在邏輯和實踐上幾乎不可能。盡管如此,歷史感與學理化仍是筆者的追求。在文學史和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中,我的導師劉增杰先生一貫倡導“回到原初”,這也是本文寫作過程中時時心受手追的。立足于實證分析和文本細讀,筆者力圖準確、客觀地描述古典主義在現代中國文學中的流變軌跡,并做出比較公允的評價,希望能夠對人們深入把握和認識現代中國文學有所助益。
|
Type(資料類型) | 余學研究-博士論文-白春超 |
Source(來源) | 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2003-大陸 |
Relation(關聯) | 資料來源:
《河南大學圖書館》 |
Creator(著作者) | 國立中山大學 |
Publisher(出版者) | 國立中山大學 |
Contributor(貢獻者) | 國立中山大學 |
Rights(管理權) | 國立中山大學 |
Format(資料格式) | 頁數: |
Language(語言) | 中文 |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 | 2014-07-31 |
EditionDate(編修日期) | 2015-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