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描述) | “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現代社會,人們存在著這樣一個共識:沒有文化上的真空人。這就意味著,現代人對“身份認同”的理解時刻受到文化建構功能的影響。在后殖民的語境下討論身份認同問題,意味著首先承認認同是一個充斥著話語、權力的過程。在認同的過程中,人們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因而產生許多矛盾的現象。與傳統社會相比,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時刻充滿著變動、不確定以及混雜。那么,現代人如何進行身份認同?人們對身份認同問題的研究有哪些?為什么“身份認同”從追問“我們是誰”轉向了“我們會成為誰”的問題?“離散”意味著什么?“認同”與“離散”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當“離散”成為現代人普遍意義上的生命體驗時,它既是一種現象或經歷,又是對現代人的身份認同的形容詞;既是一個文學比喻,也是一個分析范疇。為“離散”做出清晰的定義非常不易,但它在空間、時間、心靈三層意義上的體現卻十分明顯。重要的是,認同問題在文學中是一個母題,是普遍存在的,文學在本質上是有關人的身份情境的藝術敘事。那么,環環相扣的問題就是:作為文化隱喻與分析范疇的“離散”與文學中的基本主題“鄉愁”又是如何關聯的?鄉愁敘事與“認同”有著怎樣的關系?為什么現代人的“身份認同”如此矛盾與混雜?多元論的觀念以及后殖民理論的批評實踐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的思考?人們究竟該如何理解“離散”、“鄉愁”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本文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通過討論“離散”與“鄉愁”,試圖找到可以理解現代人的“身份認同”的途徑。也許依然無法得到明確的答案,但也不失為一種有關生命的認同實踐,因為現代人的“身份認同”可能就是書寫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