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描述) | 余光中是臺灣當代著名詩人和學者。從《舟子的悲歌》到《高樓對海》繪成他右手的掌紋,五十余載的耕耘,擲地有聲地歸之以煌煌18部詩集。他的影響,已經遠遠越出臺灣,在大陸、香港、澳門乃至整個華文世界,都擁有眾多讀者。 余光中堅持縱向繼承又非固守傳統,橫向移植又非崇尚西化。以執著而堅實的藝術實踐實現其從中國詩的現代化到現代詩的中國化這一理論構想。其詩作題材廣闊,情思深邃,風格屢變,技巧多姿,但最突出的乃是濃烈潑灑的色彩和筆挾風雨的節奏融匯而成的壯麗風格。 論文的正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為外篇,以期揭示余光中詩歌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至第九章為內篇,以期反映余光中詩歌生成的面貌。 第一章 余光中是一個對地理環境極為敏感的作家,他幾次創作風格的蛻變,除開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強勁的生命力以外,地理環境的改變都是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 余光中是一位有著濃厚儒道家精神的詩人和學者。儒道家精神主要表現在:感時憂國的憂患意識,民胞物與的博愛精神,理想人格的主體追求。 第三章 主要探討中西文化對余光中詩歌的影響。余光中的詩歌創作,通過自己獨特的途徑,走著中西詩學融合的道路,這是與中國新詩發展的歷史趨向相一致的。 第四章 從文學傳播的視角來考察和描述余光中在不同文化空間的傳播情況,可以一個新的維度來進一步觀照和體認余光中詩歌的藝術成就及其詩史地位。 第五章 “鄉愁文學”是臺灣與祖國大陸隔離的獨特生活環境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在臺島眾多詩人中,余光中的鄉愁詩卓爾不群,同時它們也構成了余光中詩歌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序列,鄉愁成為余詩最基本的情感旋律。 第六章 從內容的層面——詩情成分,領略構成余光中詩歌世界的各種要素,余光中的詩歌世界呈現為一個多元化的空間。余光中是一個立體的生命,他能進入多種詩境,因為他有多種生命境界。 第七章 詩是以形式為基礎的藝術,而如何完美地表現這些內涵,將捕捉到的情思詩藝化,才是詩人更重要的責任。我們從“外在結構”的層面去研究余光中詩藝的獨特性,“外在結構”關心的是詩歌作品的抒情主體、語體、詩體、音韻、句法、章法等。 第八章 將從個性化意象系列、意象結構與心理時空的構造方式等方面對余光中詩藝作進一步的探討。余光中所開拓的詩歌天地是很廣闊的,他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在壯麗的風格上取得了統一。 第九章 余光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寫作生涯中,結合詩歌創作、品評、研究和教學,寫下了大量詩歌理論文章。他的詩歌理論,不僅在海內外詩壇發揮著影響,而且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對中國現代詩歌理論建設以及詩歌美學探討所作的重要貢獻是不容置疑的。余光中詩學的總體設計是于中國詩的現代化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