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描述) | 戲劇既是一種文學藝術,也是一種表演藝術。相比其他文學形式,有著其獨特的二元性。正如蘇姍·巴斯內特所言“這些年來我的觀點更改了好幾次,但我仍然認為迷宮這形象還是適合于這一翻譯研究領域中最具困難,最受忽視的領域。有關于戲劇文本翻譯的研究文章要遠遠少于論述其他文本類型。”盡管國內市場很難找到戲劇翻譯研究的專著,可喜的是不少戲劇翻譯的工作者從個人的翻譯實踐中也總結出一些頗具指導性的戲劇翻譯策略和原則,這其中,朱生豪,余光中和英若誠三位頗具影響。國外的蘇珊·巴斯內特等也在這一領域發表了許多頗具代表性的觀點。關聯理論首先是由斯柏伯和威爾遜于1986年在合著《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的,是從認知角度研究口頭交際的語用理論。該理論在產生后,對語言學,文學,心理學等的研究產生了不少影響,并對翻譯也有很強的解釋力。格特成功地將該理論應用到翻譯領域,并在其著作《翻譯和關聯:認知和語境》中進行了闡述。該理論認為最佳關聯性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無意識地遵守的原則,本文試圖將關聯理論應用到戲劇翻譯,并以最佳關聯性作為分析《芭巴拉少校》兩個中譯本中所采用的翻譯原則和策略的標準。通過大量舉例分析,作者認為英若誠的譯本更適合舞臺表演,原因就在于他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到了戲劇舞臺表演的特殊性,進行了有目的地適應性翻譯。本文中,作者試圖將關聯理論應用到戲劇翻譯,并把最佳關聯性當做分析兩個中譯本中翻譯策略和原則的標準。兩個中譯本分別是林浩莊翻譯的《巴巴娜少校》和英若誠翻譯的《芭巴拉少校》。通過舉例對比分析,作者證實了英若誠譯本的成功在于他考慮到了舞臺演出的特點及要求,并進行了有目的地適應性翻譯。盡管有關該理論的爭議仍很大,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其對我們理解翻譯提供的獨特視角。本文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英若誠提出的戲劇翻譯應遵循的原則,通過對《芭巴拉少校》兩個中譯本中選取的實例的分析,證明了最佳關聯性對戲劇翻譯的理論指導的實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