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描述) | 在中華文化和漢語風行世界的背景下,唐詩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朵奇葩,越來越多的人想通過她來了解中國文化、甚至學習漢語。雖然唐詩的英文譯作問世的為數不少,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們也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但是唐詩的翻譯和翻譯的評價標準一直以來是模糊的、在實踐中也確實難以把握。就文學體裁而言,詩歌是不同于人們平時普通的話語交際的。而唐詩與英語詩歌又受到語言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天各一方,迥然不同。問世的多譯本并存,百家爭鳴,反映出唐詩英譯,從譯介之初的嘗試,到譯界內的爭鳴求新的可喜發展。我們認為單一地從翻譯理論出發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唐詩英譯中的一些問題,盡管我們也贊同翻譯理論的發展對于翻譯實踐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就本文我們是傾向于用語言學理論來指導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其中也包括翻譯活動,反過來其對于語言理論的發展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國內外在唐詩英譯中已經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許淵沖、余光中、孫大雨、翁顯良等著名翻譯家,從自己的實踐中做出了一些總結,也提出了一些對于唐詩英譯中可以借鑒的方法。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是可以進一步量化、具體化的,這為語言學,尤其是為系統功能語言學留有施展拳腳的一席之地。主述位理論已應用于話語分析和翻譯實踐的分析。該理論最初是由布拉格學派的馬太修斯提出,被功能語言學進一步發展完善的。韓禮德概括為單項主位、復項主位和小句主位三種。就主位推進模式而言,丹尼斯(1974),黃國文(1988),胡壯林等(2005),張德祿(2005)都進行了研究和概括。我們的假設是通過主述位理論使我們的唐詩英譯得到發展。主述位理論給我們的譯者提供了區別于傳統翻譯的視角和新的機制。我們是在嘗試著用科學的語言學手段來“武裝”翻譯這一藝術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在此,我們無意參與翻譯是藝術還是科學的爭論,我們只是想用功能語言學來對于翻譯實踐進行有益的指導,并發現其規律,做一點量化的努力。我們的研究得出了一些主述位理論有益于唐詩英譯的總結。源語唐詩中的省略主位在譯入語中要得以補償,但是要避免過多重復;小句主位的出現頻率低,否則會破壞“意美”;復項主位的應用是為了加強連貫,并方便目標語讀者;標記主位的應用為詩歌的格律和押韻提供了條件和手段;主位推進模式的選擇和應用為唐詩的翻譯提供了一個忠實、具體的標準;主位推進模式在唐詩英譯中不是不變化的,但是頻繁的更迭是受到限制的。盡管我們的研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但是可以管中窺豹,對唐詩英譯提供一個更為具體的、科學的視角。我們的總結也應用到了一些譯作的修改,并得出了一些改進的譯文,也是可以通過檢測的。但是為了更客觀,我們認為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在不同的目標語讀者(母語為中文的英譯文讀者、母語為英語但是懂中文的英譯文讀者、不懂中文的英譯文讀者)中進行進一步調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