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教授追思紀念特輯 1928-2017

【2017余光中詩文多媒體創作競賽】

余學研究---論文
Dublin Core 欄位和內容
欄位名稱資料內容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theys_000119
Title(題名)失卻與復歸:余光中三地二十年(1964-1985)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余光中、文化身份、失卻、復歸、中華文化、Yu Guangzhong、cultural identity、loss、retrieval、Chinese culture
Description(描述)余光中在中國文壇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不僅手持“璀璨的五彩筆”:涉足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編輯各個文學門類;而且橫跨中西方文化;并且還擁有大陸、香港、臺灣、美國的生活經歷。知識資源和生活經歷造就了文壇上的余光中。在迄今七十余年的人生歷程中,1964—1985年二十年間值得注意,一方面因為在這段時間內余在美國、臺灣、香港頻繁遷移,另一方面這段時間也是其從早期到晚期創作的重要過渡。 在美國時期,余光中不僅未被異國文化所同化,相反,他體現出對故國親情深深的眷念、對文化沖撞深切的體認、對本土文化不容置疑的回歸。 在臺灣時期,飄離舊大陸的余光中體現了在工業化時代到來時對原始自然的回歸、在變幻的政治時空中希圖精神釋放、在放逐狀態中尋求個體的皈依、力圖超越現實生存,尋求終極的精神歸宿。 在香港時期,處于北望東顧狀況下的余光中一方面凝視大陸這一心靈中的夢土,一方面對臺灣這一家島有著深深的眷顧,另一方面在表面安頓的沙田生活中有著深深的焦慮。 本文試圖通過對余光中在這二十年三地間的詩文創作的把握,梳理出這段時期余的精神脈絡和思想特質,從而給文學版圖中的余光中一個客觀的定位。本文認為,余光中是一位中華文化本位的知識分子,在數十年中處于“失卻”的現實困境,為了自我救贖,他在精神上尋求“復歸”,其實質是在中華文化本位上得到精神歸宿,并立足、把握和開拓本位文化,以此得以在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擁有重大價值。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碩士論文-鄭劭清
Source(來源)華僑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2004-大陸
Relation(關聯)資料來源: 《華僑大學圖書館》
Creator(著作者)國立中山大學
Publisher(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Contributor(貢獻者)國立中山大學
Rights(管理權)國立中山大學
Format(資料格式)頁數:
Language(語言)中文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2014-07-31
EditionDate(編修日期)2015-05-29

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版權聲明     瀏覽人數 :  
copyright©Offic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SYSU       建議使用Firefox、Microsoft IE6.0以上版本,解析度1024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