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教授追思紀念特輯 1928-2017

【2017余光中詩文多媒體創作競賽】

余學研究---論文
Dublin Core 欄位和內容
欄位名稱資料內容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theys_000117
Title(題名)以目的論分析戲劇翻譯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戲劇翻譯、目的理論、可讀性、可演出性、Drama Translation、Skopos Theory、Readability、Performability
Description(描述)戲劇起源于宗教,是一種運用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戲劇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也是一門表演藝術。它包括了小說、詩歌、論述等文體的特點,更擁有自己文本結構和獨特的語言形式:臺詞。這種二元特性大大增加了戲劇翻譯的難度。就目前而言,翻譯界對戲劇翻譯所作的研究為數不多,對戲劇翻譯專項研究多注重探討戲劇劇本作為文學劇本的翻譯,對其舞臺演出的終極目的多被忽略。人們對戲劇翻譯究竟是以可讀性為目的還是以舞臺演出為目的,意見不一。本文以目的論為指導,在分析澄清劇本與舞臺演出的辯證關系后指出:無論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戲劇翻譯還是以舞臺演出為中心的戲劇翻譯都有失偏頗,好的戲劇翻譯作品應該是可讀性與可演出性二者兼有,譯者在著手翻譯時既要考慮到讀者的利益,也要考慮到觀眾和演員的利益,也就是譯本的演出性。一部好的劇本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戲劇除了擁有大批的觀眾,還可以擁有眾多的讀者,也就是說,戲劇兼具可閱讀性和可表演性,戲劇譯本不但要通順、達意,易于閱讀;還要朗朗上口,易于表演。即讀者順眼,觀眾入耳,演員上口。王爾德的“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雖然譯本較多,但目前尚無有關研究。為此作者選擇分別來自大陸、香港和臺灣的三個譯本為例,對目的論在戲劇翻譯中的具體應用作詳細分析。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由兩部分組成,首先簡要介紹戲劇的起源、發展,以及它的組成結構和二元本質。接著對西戲中譯的歷史進行簡單回顧,并列舉有關分歧和主流觀點。在本章結尾,作者提出:無論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戲劇翻譯還是以舞臺演出為中心的戲劇翻譯都有失偏頗,好的戲劇譯本應該是既具有可讀性又具有可演出性。第二章是理論基礎部分,詳盡介紹目的論的形成,本質,理論構架,主要模式;同時對目的論為基礎的翻譯模式做出客觀評析,指出Nord模式的適用性。第三章探討目的論在戲劇翻譯中的應用及局限性,指出并分析其中的三種主要原因。第四章是論文的核心部分。作者首先對余光中及其翻譯實踐作綜合介紹與評析。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碩士論文-張清
Source(來源)蘇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06-大陸
Relation(關聯)資料來源: 《蘇州大學圖書館》
Creator(著作者)國立中山大學
Publisher(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Contributor(貢獻者)國立中山大學
Rights(管理權)國立中山大學
Format(資料格式)頁數:
Language(語言)中文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2014-07-31
EditionDate(編修日期)2015-05-29

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版權聲明     瀏覽人數 :  
copyright©Offic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SYSU       建議使用Firefox、Microsoft IE6.0以上版本,解析度1024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