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教授追思紀念特輯 1928-2017

【2017余光中詩文多媒體創作競賽】

余學研究---論文
Dublin Core 欄位和內容
欄位名稱資料內容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theys_000114
Title(題名)《茶館》兩譯本對比分析研究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茶館》、 戲劇文本、 戲劇翻譯、 功能對等、 可演性、 Teahouse、 dramatic text、 drama translation; functional dynamic; performability
Description(描述)戲劇作品是文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品在各國之間翻譯、流傳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然而,一直以來,學術界給予戲劇翻譯的關注卻非常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戲劇具有雙重性:一部戲劇作品既可以被看作是文學作品,同時戲劇的本質又決定了它是舞臺藝術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戲劇演出的根本。戲劇只有通過演出,它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反過來,如果一個戲劇文本無法在舞臺上演出,它就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學形式,戲劇文本的首要目標是為了演出,其次才是為了閱讀。 戲劇文本的“二元性”決定了其翻譯的特殊性。戲劇翻譯應該有自己的標準和特點。“《茶館》是老舍先生在語言藝術上成就最高的巨作,早就膾炙人口,在戲劇界是有名的‘一句臺詞勾畫一個人物’的好戲。”(英若誠,1999:6)它的特點非常明顯:濃郁的北京方言、個性化、簡潔、幽默的人物語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特點使得《茶館》在國內外戲劇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可以說該劇的魅力就是來自于老舍對人物及其方言的刻畫和劇中所體現出來的“京味”文化。而《茶館》的這些特點給譯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本文通過分析戲劇文學的特點和戲劇翻譯的目的和特點,提出戲劇翻譯應在遵循普通文學翻譯標準的前提下,應以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以及以英若誠、余光中等為代表的戲劇翻譯家提出的“適于演出”理論為戲劇翻譯的標準。文章通過對比分析英若誠和霍華的兩個英譯本,看兩譯者是如何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實現或沒有實現《茶館》語言特色以及文化因素對等的,并評價哪個譯本更具有可演性。 本文共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簡介;第二部分介紹了戲劇文學的特性以及戲劇翻譯的目的、特點以及戲劇翻譯的標準和常用策略;第三部分介紹了老舍的《茶館》及其特點,并介紹了《茶館》兩英譯本及英若誠的翻譯理論;第四部分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和“可演性”為標準,對兩英譯本在體現《茶館》語言、文化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結論。在這部分,作者對論文做了總結,并在對兩譯本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一個理想的戲劇譯者最好是兼演員或導演——像英若誠一樣;或是一名戲劇愛好者——像霍華一樣;或是肯和演員、導演密切合作的譯者。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碩士論文-陳文杰
Source(來源)山東大學英語語言文學-2006-大陸
Relation(關聯)資料來源: 《山東大學圖書館》
Creator(著作者)國立中山大學
Publisher(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Contributor(貢獻者)國立中山大學
Rights(管理權)國立中山大學
Format(資料格式)頁數:
Language(語言)中文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2014-07-31
EditionDate(編修日期)2015-05-28

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版權聲明     瀏覽人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