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教授追思紀念特輯 1928-2017

【2017余光中詩文多媒體創作競賽】

余學研究---論文
Dublin Core 欄位和內容
欄位名稱資料內容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theys_000074
Title(題名)闡釋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闡釋學、譯者主體性、《老人與海》、Hermeneutics、the translator subjectivity、The Old Man and the Sea
Description(描述)在翻譯的歷史中,譯者本身的歷史地位總是受到人們的忽略。傳統的翻譯學觀點都假定譯者沒有意圖,必須忠實于原作和追求于原作者的意圖。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哲學語言學轉向和翻譯理論界的"文化轉向"為翻譯研究開辟新的視角。在翻譯研究領域中,多種理論被引入,其中包括接受美學、女性主義、解構主義、多元系統理論、闡釋學等等。隨著翻譯研究進入描寫翻譯學階段,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在翻譯活動中開始得到研究者的廣泛的重視。闡釋學是一門對意義進行理解和解釋的理論和哲學,其中心視域是人對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釋活動。而翻譯活動同樣也涉及譯者到對原文文本的理解。據闡釋學觀點,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對文本闡釋的過程。在文學作品翻譯中,文本的意義的生成,一定要經過作為讀者的譯者的闡釋。在闡釋過程中,由于文化語境和歷史情境不同,譯者則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態度,翻譯風格,情感反應等。結果譯文中,譯者主觀性的理解成為翻譯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新的文學意義。本論文重點在于運用伽達默爾哲學闡釋學理論分析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以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和效果歷史三原則觀點來分析譯者主體性的表現。全文包含五個章節部分。其中第一章為引言部分,簡略介紹研究的現狀、理論關聯及小說《老人與海》的簡介及其國外的研究內容。第二章為文獻綜述,主要對譯者主體性的研究進行概述,其重點陳述目前國內譯者主體性的研究狀況。第三章為理論介紹,主要介紹闡釋學的發展和其中幾位重要哲學家的闡釋學觀點。至于第四章,則是文章主體部分。在迦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思想,文章分析了譯者主體性的各個方面。以張愛玲的1954年中譯本和余光中的2010年中譯本為例作為個案研究進行對比分析。在同一文化語境下,不同譯者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個人生活經歷,身份,人生態度,翻譯風格,讀者意識等等,在翻譯活動中,他們對文本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論述部分真實地分析了譯者主體性的各個方面,重點在于譯者自身所包含的情境對小說的理解和解釋的影響,并且在翻譯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第五章為結論,對全文進行總結,同時說明研究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對今后研究的建議。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碩士論文-余行強
Source(來源)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014-大陸
Relation(關聯)資料來源: 《湖南工業大學圖書館》
Creator(著作者)國立中山大學
Publisher(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Contributor(貢獻者)國立中山大學
Rights(管理權)國立中山大學
Format(資料格式)頁數:
Language(語言)中文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2014-07-31
EditionDate(編修日期)2015-05-20

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版權聲明     瀏覽人數 :  
copyright©Offic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SYSU       建議使用Firefox、Microsoft IE6.0以上版本,解析度1024x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