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教授追思紀念特輯 1928-2017

【2017余光中詩文多媒體創作競賽】

余學研究---論文
Dublin Core 欄位和內容
欄位名稱資料內容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theys_000090
Title(題名)從接受美學看英漢翻譯中的翻譯腔問題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論文 關鍵字:接受美學、英漢翻譯、翻譯腔、Aesthetics of Reception、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translationese
Description(描述)翻譯腔(Translationese)問題由來已久,并且廣泛、大量地存在于英漢翻譯實踐中。文學作品、電影字幕、口號、公示語、報刊、雜志,甚至在一些教科書中,我們都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翻譯腔問題的存在。翻譯腔問題的存在既影響了漢語的純潔和優美,也不利于合格翻譯人才的培養。同時譯文中翻譯腔問題的存在使譯文無論是從語言層面還是從文化層面都不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習慣,造成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差。范仲英把翻譯腔定義為:翻譯腔又被稱為翻譯體,翻譯腔是翻譯實踐中的常見病,是把原語的語言形式、表達方式、句法結構機械地移植到譯入語中,因而形成一種不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的語言混合體,其主要特征為文筆拙劣,只顧在形式上逐詞逐句地緊隨原文,忽略譯入語語言結構特點和習慣表達方式,譯文不自然,不流暢,生硬,晦澀,難懂,費解,甚至不知所云。(范仲英,1999:98)國內外很多專家都對翻譯腔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相關的定義,如國外的Nida,Shuttle&Cowie,國內的劉宓慶、范仲英、程熙旭、孫致禮、余光中等。但綜合以上研究,目前對英譯漢翻譯腔問題的研究還很有限,造成人們對翻譯腔的認識還缺少整體、系統的認識,對真正解決翻譯腔問題意義并不大.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在該論文中引入了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打破了原來的文本中心論和作者中心論,強調讀者的地位。接受美學認為譯文應該以讀者為導向,讀者能否接受是衡量翻譯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根據接受美學理論(Aesthetics of Reception),譯文要從語言和文化方面符合讀者的審美期待,達到視域融合,即譯文要體現出對受眾語言、文化等方面接受期待維度的關懷,以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此外,根據接受美學,譯者作為特殊的讀者,應該具備不同于一般讀者的素質。要解決譯文中的翻譯腔問題,必須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譯者的素質。根據接受美學理論,我們應盡量減少英譯漢翻譯實踐中的翻譯腔問題。為此,本文從三方面探索翻譯腔問題:翻譯腔的表現形式、產生原因和解決對策,以期人們對翻譯腔問題形成整體、全面的認識,從而提高譯者的素質和譯品的質量。根據接受美學,好的譯文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文化層面都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為此,以下論文分別從語言和文化層面列舉了翻譯腔的表現形式。此外,譯者作為特殊的讀者,應該具備特殊的素質。所以在探討造成翻譯腔問題的原因時,該論文從語言層面、文化層面和譯者的素質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最后,在尋求解決翻譯腔問題的方案方面,因為英漢語言和文化差異做為客觀因素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從主觀因素即譯者的素質入手去尋求解決翻譯腔問題的方案。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碩士論文-王金霞
Source(來源)新疆大學英語語言文學-2011-大陸
Relation(關聯)資料來源: 《新疆大學圖書館》
Creator(著作者)國立中山大學
Publisher(出版者)國立中山大學
Contributor(貢獻者)國立中山大學
Rights(管理權)國立中山大學
Format(資料格式)頁數:
Language(語言)中文
CreationDate(創作日期)2014-07-31
EditionDate(編修日期)2015-05-25

首頁 |  網站導覽 |  聯絡我們 |  版權聲明     瀏覽人數 :  
copyright©Offic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SYSU       建議使用Firefox、Microsoft IE6.0以上版本,解析度1024x768以上